内容提要:随着国家关于企业年金的各项政策法规陆续出台,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年金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也逐渐引起企业的重视。本文介绍了企业年金计划设计的原则、方法,同时简要评述了一个企业年金计划的案例,同时介绍了企业年金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于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进行年金方案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企业年金是企业为员工准备的养老金,是雇员退休后收入的一部分,是一种延期支付的工资收入,也是薪酬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养老保险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交点。在宏观上它是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在微观上它是市场体制下企业薪酬福利结构的一部分,是企业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一、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目的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吸引优秀人才,留住和稳定优秀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外国公司的高工资、高福利对国内企业员工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优秀员工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是企业留住人才,稳定员工队伍,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关键。
企业年金作为一种“延期支付”的手段,将当期的货币工资转化为延期的养老金,使得养老金成为企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年金计划已经与外部市场竞争、企业发展战略和职工个人生涯设计及老年生活保障结合起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年金计划中的角色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企业年金计划正在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成为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一是参与企业年金计划设计。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企业年金计划设计包括考虑企业年金计划在人力资源战略中的定位;如何发挥企业年金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以及企业年金的具体方案选择,如企业年金的模式选择、企业年金的领取与支付、为优秀员工提供差别计划等。
二是参与企业年金理事会管理。企业年金理事会的办事机构就设在人力资源部门;企业年金设计、委托代理和投资咨询业务人员和专家的岗位也设立在人力资源部门。他们不仅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设计,而且参与其组织与管理。(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可见,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年金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中都是主角。而延期分配方案、企业年金的设计和信息分享机制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对企业文化及发展战略的理解,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改进知识结构,掌握心理学、管理学、人际关系学、养老保障、市场投资等方面的丰富知识。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三、企业年金计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1、遵守国家现有法规政策原则。
去年5月1日实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属于部门性规章,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是当前我国企业举办企业年金的政策法规依据。企业在制定各自的年金方案时,要认真研究这两个《试行办法》,其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条款不能与之相冲突。《试行办法》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年金:①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②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③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2、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结合企业的薪酬水平定位策略,确定适宜的缴费水平原则。
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不同时期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同,所以企业战略也不同,进而企业的薪酬策略也随之不同,因而企业年金做为薪酬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缴费水平应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例如,在企业的发展初期,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拓展业务,没有太多的剩余资金为员工年金缴费,这时的企业薪酬策略通常选择匹配策略,因此年金的缴费水平最多与市场水平持平,甚至可以低于市场水平。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3、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需要,实施差别对待、效率优先的原则。
企业年金作为一种激励工具,它不同于属于公共产品,注重公平、收入再分配的基本养老保险,而是一种私人产品,注重激励效应,更加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目前很多企业面临“想要留的人留不下来,想让走的人走不了”的人力资源管理困境,虽然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薪酬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设计企业年金时,应根据有利于吸引、留住和激励核心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实施年金分配的差别对待政策,向这些关键员工、骨干员工适当倾斜。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四.企业年金计划实例点评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某公司为一家国有企业,现有职工3100人公司近几年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近三年销售额和利润平均增长40%和25%,人均创利18万元,2003年平均月工资为3050元。公司为全部职工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还希望通过建立企业年金来提高员工的退休收入,并想通过这个企业年金计划来激励员工,稳定员工队伍。其方案如下:
×××公司企业年金方案
本公司为提高公司内部管理,稳定管理人员队伍,强化分配上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增强公司凝聚力,鼓励公司员工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努力拼搏,经公司研究,并经公司职代会审议同意,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实行企业年金计划,并追溯调整至公司成立日。(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一、实行企业年金的原则
1、激励原则。建立企业年金旨在激励员工为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努力拼搏,贡献才智。
2、保障原则。企业年金的建立是为了帮助员工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年老体弱,到达退休之后,在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同时得到一份补充。
3、效益原则。企业年金共款来源于企业效益的增长,根据企业总体效益的水平上下浮动,适度调整。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二、企业年金管理的组织机构及管理职责
公司企业年金小组由人力资源部、工会、财务部门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制定企业年金计划和分配方案,以及人员变化;具体办理由人力资源部负责。
三、企业年金供款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企业年金供款计划采用单方供款,资金来源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①按工资总额4%以内提取的部分在企业成本中列支;
②超过工资总额4%的部分,在企业自有资金中列支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四、企业年金实施范围、标准
1、凡公司试用期满三个月的全体正式员工。
2、公司供款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五、企业年金的管理与支付办法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1、公司委托社保局企业年金管理中心为公司建立年金单位帐户,为参加企业年金的员工建立年金个人帐户;
2、参加年金计划的员工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核清标准后,由公司财务按年将年金供款交至社保局企业年金专户;
3、员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后,经本人申请,按月享受年金待遇,直至帐户支付完毕;
4、员工因故死亡,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发给其法定继承人,无法定继承人的,其年金收回单位帐户。
5、单位年金供款根据员工工作年限,按以下比例划入员工年金个人帐户:
不满三年 40%
满三年不满四年 50%
满四年不满五年 60%
满五年不满六年 70%
满六年不满七年 80%
满七年不满八年 90%
满八年以上 100%
6、员工离开公司符合上述条件其年金帐户单位划转部分准予转移。
7、因员工本人原因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违纪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得享受公司供款,原已记入个人年金帐户的公司供款由公司全额收回并存入单位帐户,留作调剂使用。(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2004年1月1日(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简要评述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此方案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企业年金计划,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企业年金计划所要求包含的内容,可以称之为一个简易的企业年金计划。该计划采用统一的比例由企业向年金计划供款,标准为年工资的十二分之一,这表面上看,好象有平均主义的倾向,实际上,因为职工工资本身就有差别,即使企业按照同一个比例给员工供款,也还是能体现出缴费的差距。相反如果按照不同的比例向职工的年金计划供款,这会使薪酬差距进一步扩大,这对于高科技企业是适合的,可以更好的体现不同员工的能力差异,增强激励的效果。但本方案是国有企业的年金计划,由于长期历史形成的复杂原因,国企的薪酬差距不能拉的过大,否则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而且还会因为国企职工的种种矛盾,使得企业费力不讨好。所以企业年金计划的设计绝不能照搬其它企业的现成年金方案,而是一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通过民主协商来量身定做自己的年金方案。本方案的一个不足之处是没有给员工对自己年金基金投资方式的选择权,采用员工(受益人)自选投资项目,是国外成功的经验,也是劳动保障部赞同的今后企业年金管理服务的方向。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尊重受益职工的意愿。此外,“自选投资项目”有利于拓展选择投资产品的视野,分散集中投资运营的风险。企业至少要为员工提供“冒险型”、“中庸型”、“保守型”三种组合投资策略让员工自己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风险由个人承担。这样对于年轻的员工来说,离退休还比较遥远,可以选择风险比较大的投资,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获得高投资回报的机会增多,万一投资失败,也不会对未来的养老影响太多,因为还有很长的积累过程。对于临近退休年龄的老人来说,就应当选择比较保守的投资组合,这样可以确保退休时能领到维持自己生活的年金给付。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五、企业年金的风险管理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随着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基金积累规模的壮大,运作中的风险不断增多。由于企业年金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二支柱,其运行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的老年经济安全,关系到每个参加者老年生活保障的切身利益。所以,在企业年金管理中如何有效的规避和控制风险,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风险管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通过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和概率,有效地规避和控制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所以将风险管理技术引入到企业年金地管理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1、企业年金的风险识别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企业年金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种类很多,受成本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风险都识别出来和加以控制,因而只能选择关键性的、风险发生概率大和损失程度严重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在企业年金管理中主要面临如下风险:
信用风险,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的企业年金采用基于信托关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在运作中存在着信托和委托两种关系,即:企业和职工作为委托人,与企业年金受托人之间根据《信托法》建立信托关系;受托人与企业年金基金帐户管理人、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人和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之间根据《合同法》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其中,委托合同和信托合同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以委托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后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托管行为。无论是哪种合同,都存在着各类经办主体违约的风险,对于受益人也存在着因它们违约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这就是企业年金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进行企业年金风险管理时首先要考虑的风险。
投资风险,主要是指在对企业年金基金进行投资时,由于市场整体或者单支证券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而引起的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其风险有两方面,一是投资失误造成损失的风险,二是由于预测失误,造成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目标收益率的风险。投资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受益人未来的年金待遇,投资的失误可能导致年金计划的破产,使受益人的经济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因此,投资风险是进行企业年金风险管理的关键。
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年金计划在其运行过程中各个时期的收支平衡。企业年金计划在要求安全性和投资收益性的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这样才能确保达到退休年龄的受益人和因特殊情况退出年金计划的员工能够按时领取企业年金帐户的余额。此外,如果采用终身年金的方式支付养老金,还要匹配好缴费和享受待遇的年限和数额,避免因长寿风险引起的养老金收不抵支。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2、企业年金的风险管理策略
(提示:本文已由信托法律网重新编辑)
对于不同的风险应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控制,具体如下:
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从七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控制各类经办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从源头上控制信用风险的产生。二是企业和职工个人在选择经办机构时要对其资本规模、治理结构、人员素质、资信水平、经营业绩等方面进行严格挑选,也可以聘请中介机构进行挑选。三是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经办机构要坚决予以取缔,除要求弥补受益人的经济损失外,政府还应对其进行罚款,同时建立“黑名单”象社会公众曝光。四是明确界定从业机构和人员的独立行,不得相互兼职。五是经办机构自有资产和企业年金资产实行分帐管理。六是在经办机构之间建立相互制衡机制,互相监督。七是对金额较大的年金计划可以选择多个经办机构进行管理,化解风险,同时在经办机构之间确立竞争机制,利用竞争来强化其信用。
投资风险管理,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严格规定投资方向,将一些风险较大的投资渠道排除在外。二是对投资工具的比例作出严格的限制,根据职工个人的风险偏好,提供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组合让员工自己选择,风险由个人承担。三是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用于弥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亏损和承诺的目标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之间的差额。
财务风险管理,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资产负债匹配技术,确保在每个时点所拥有的年金资产和负债保持一个协调的比例。二是现金流量分析技术,目的是保持年金基金的流动性,确保当期的养老金兑现。三是帐户管理人应随时接受委托人和职工对个人账户基金资产状况信息的查询和监督。同时还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如精算师、律师、会计师的监督。
主要参考文献:
[1] 仇雨临. 员工福利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肇越. 员工福利与退休计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 虞慧兰. 企业年金与人力资源管理[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10-30.
[4] 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与博时基金有限公司研究报告.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与管理规范[D].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5] 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与太平洋保险公司研究报告.中国企业年金财税政策与运行[D].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6] 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